(通讯员:张梦、赵贝斯特、刘雪娇、李想、胡志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以“智”抗“疫”,为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月28日起,在院长欧阳康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综合研究”,拟定了10个重点研究方向并向国内外发出邀请,意在汇聚国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协同攻关,先后有50多人加入研究团队。两个多月来,该研究团队夜以继日,共克时艰,伴随着疫情进展和抗击疫情不同阶段的需要,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案,先后编印了100余期《国家治理参考》(抗击新冠肺炎专辑),分别呈报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部分涉及国家全局的宏观层面的建议案则上报中央或公开发表。许多建议被采纳,例如加强精准检测、社区防控、变居家隔离为集中隔离、应收尽收和应治尽治、开展病理学解剖、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重点人群心理援助和困难帮扶、舆情风险及应对措施等很快转化为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因为前期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欧阳康教授于2月25日被聘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综合专家组成员,任应急管理和城市安全运行专家组组长,并带领课题组直接向指挥部提交了多个防控建议。3月22日,欧阳康教授还应邀请为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上一堂党课作了题为“新时代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冠肺炎阻击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报告,两校2.5万名学生党员在线听取了报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阳康教授等多次接受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的专题采访,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就疫情中的重大问题发表见地。总的说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核心智库,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潜伏期长,还有无症状感染和传播,因此检测和隔离是重中之重。欧阳康、雷瑞鹏、贾平于2月1日在第4期中提出,开展高效精准检测和确诊流程以整体把握和预估疫情;有效的隔离和隔离检疫措施则极其关键,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环节。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持续推进,学者们不断细化检测、隔离和人员安置一揽子政策,如张学功、杜志章在第6期中提出紧急征用酒店等场所,改疑似病例“居家隔离”为“集中隔离”;刘成斌、郭静在第25期中建议高度重视全省范围内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人群发病后的救治问题,无条件收治所有发病者;徐顺清、夏玮在第38期中建议对新冠肺炎患者发病出现症状前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堵住防控隔离的漏洞。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大爆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具有传染力。钱熙、夏玮、徐顺清在第96期中提出现阶段应加强无症状感染者的管理和监测工作,建议疫情严重地区尽快开展无症状感染者分布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无症状感染者的普通人群中的比例和分布规律,并及时隔离监测,进一步阻断疫情传播和反弹。
由于社区传染是疫情暴发的重要原因,不少学者及早提出加强社区网格化防控措施、开展群防群控的建议,如程新宇教授于2月1日在第2期建议充分利用大数据、三大电信运营商、新媒体追踪密切接触者,并加强社区卫生中心、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三级医疗单位之间的衔接,避免交叉感染。欧阳康、雷瑞鹏等人在第7期中提出应高度关注城市小区等排污系统和农村生活污水系统隐患,警惕气溶胶和粪口感染,建议居民不要打开采光井一侧窗户通风,组织力量加强对排污系统的问题排查、修缮、维护和消毒,制定工作指南等,降低疾病传播风险。王若溪、冯达等人在第27期建议推广社区集中订购统一配送,打通电商快递物流“最后一百米”,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应,最大限度减少外出采购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汪宏波、张可可等人则在第60期分析了社区网格化单元医生制在传染病超前预警上的作用并提出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传染病症状监测系统等建议。
不少学者关注到医务人员及老弱等特殊群体的防控工作。马娟娟、郭静、刘成斌在第39期中指出,医务人员面临高暴露、高感染的风险,存在明显的群集性暴发特点,因此建议合理分配防护物资,切断由于防控物资缺乏和分配不当导致的感染;建立合理的轮班制和错峰上下班,切断非工作时间的院内感染和院外感染等。王若溪、冯达、冯占春在第23期中提出,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由于健康意识薄弱、资源较少、防病抗病能力较差,是疫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建议为独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点对点提供预防、就医、治疗相关信息及口罩、消毒液等必需的防护物资和生活物资等。郭林、胡文秀在第62期中建议保障疫情防控人员队伍“增量提质”及可持续供给。也有学者呼吁关注医院后勤保障人员、殡葬行业从业者等高暴露人群,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各项服务规范有序健康开展。
境外输入成为中国目前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部分境外输入人员不配合、不服从管理的问题更是给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刘成斌、欧阳康等人在92期建议:1、及时根据巨量人员回国的复杂情况修订出入境管理办法或者提出新的具体规则和实施方案,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制裁;2、通过道德谴责和舆论氛围化解其虚伪的优越感;3、彻查所有违反涉外疫情管理规定的“保护伞”,并严厉问责;4、建立涉外人员归国的家庭申报系统等。当前要清醒认识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仍然毫不松懈坚持“外防输入和输出、内防扩散”,继续科学精准做好重点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
二、疫情引发的各类社会风险及其应对建议
疫情发展引发诸多社会风险需要及时加以预测和应对。欧阳康、贾平、雷瑞鹏在第20期分析了防疫抗疫前期准备不足与措施失当问题引发的社会风险,包括与病毒相关的风险、疾病应对策略操作不当或逆操作风险、与药品相关的风险、经济金融风险、地缘政治风险、舆情风险等,并提出针对性建议:1、要溯及病毒来源并跟踪其可能走向,尽快设置科学研究风险防火墙;2、避免垃圾专利申请阻碍民众药物可及性并损害疫情控制,警惕国内人员和国际药厂的“默契牌”交易;3、强力监管股票和资本市场和药品概念相关的关联交易和资本运作,监控资金走向;4、防范分裂和恐怖主义势力利用病毒事件和应对体系短板,避免港台问题突发掣肘国内对外关系和对内改革大局,采取积极举措防范疫情未来的回流和再传播。欧阳康、潘斌在之后的第21期提出应充分认识新冠肺炎病毒这头“灰犀牛”的隐蔽性、危害性与扩散性,警惕演变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系统性风险。
新冠疫情对湖北省内外及国家形象产生了巨大影响,吴畏、石敬琳、朱玲琳在第19期中认为主要体现为对湖北省地方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政府公信力的质疑以及湖北人群体形象的负面评价。并据此提出修复湖北省内外形象的若干建议:1、从短期举措来看,坚持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敢于担责的服务型政府形象,重塑不服输、敢担当的湖北人群体形象;2、从长期举措来看,包括成立相关的专门负责机构、完善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做好形象切割与形象重塑等宏观层面,呼吁国家立法设立医疗场所安保条例、利用Vlog或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弥合社会裂痕等微观层面。从国家层面而言,加快推进病毒溯源,抢占防疫抗疫国际话语权和道义制高点,对于防范社会风险、维护国家形象具有重大意义。欧阳康、贾平、雷瑞鹏在第86期建议:一方面,应本着透明公开原则,积极推动全球层面形成联合调查机制,展开病毒溯源调查,并要求相关国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另一方面,要支持全球防疫抗疫斗争,加大全球合作力度,让事实说话,采取措施反对歧视和污名化,粉碎国际上存在的一些“阴谋论”背后的不良企图。
自疫情发生以来,与疫情相关的谣言在互联网平台中层出不穷、迅速发酵。对此,欧阳康、赵贝斯特在第46期提出了加强谣言治理创造良好舆情环境的建议:1、加强信息识别与舆论回应,遏制谣言的产生源头;2、大力开展心理援助,消除谣言的滋生土壤;3、加强对新闻媒体的规范管理,切断谣言的传播途径;4、针对特定群体进行针对性宣传,清理辟谣工作“死角”。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基于“反思”和“问责”趋势舆情将会有所升温,在第97期中,欧阳康、杜志章细致分析了当前与疫情相关的八大舆情风险并提出了应对建议:1、李文亮等武汉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或离世以及武汉市疫情初期暴发追责问题引发的舆情;2、“方方日记”引发的重大舆情;3、疫情导致重点人群或社会名人去世所引发的舆情;4、清明时节可能出现的社会情绪大爆发;5、当前大量输入型病例可能引起的恐慌和舆情;6、“病毒溯源”及“污名化”“阴谋论”等舆情;7、疫情导致湖北人受到歧视而引发的舆论或冲突;8、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与国际援助可能引发的舆情。雷洪、尚雪娜、刘成斌则在第83期提出着重强调舆论建设导向与焦点目标的相关建议:1、拓展宣传渠道和方式,加强舆论宣传引导;2、合理管控可能引发舆情热点、甚至负面情绪的官方信息;3、注意和讲究网络舆情的管控方式,对有关政府部门工作方面的负面舆情,以客观、理性的纪律和法律程序应对,不一味堵、删、封。
三、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及复工复产建议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不少学者围绕国内及湖北经济产业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欧阳康、贾平、雷瑞鹏等人在第54期认真分析了国内疫情态势,认为在全国范围内,抗击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工作态势已经转型到“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阶段,并提出了以下观点:1、目前的困难存在于中小企业复工难,而优惠政策精准度还不够,要更加考虑中小企业优惠政策;2、要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不能任由以复产复工为名破坏环境,增加公共卫生负担;3、复工中要遵守一系列的伦理原则,达到复工复产以及保住和实现紧急发展目标的目的。范红忠则在第75期中分析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企业破产、金融风险、财政困难、脱贫压力等问题,提出建议:1、争取中央财政补助; 2、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允许金融机构债务人延迟还贷;3、争取中央支持湖北实施疫情期间对企业的税费减免政策;4、争取中央支持建设“湖北上海产业园”;5、争取中央支持湖北疫情过后三年内实施投资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等。
部分学者则聚焦于具体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案。张学功、杜志章在第64期中分析了疫情下我国芯片产业的影响,并提出新冠疫情冲击下我国芯片产业的应对之策,包括有当前建议: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保证芯片产业链的复工复产;中长期建议:转危为机,加快芯片产业升级,缩小芯片生产与国际领先水平的代差,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确保我国战略安全。李翔在第74期中分析了疫情下新基建领域的需求和发展空间,认为湖北应争当领头羊,建议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加强建设5G通信网络和充电基础设施、趁势打造高端智能医疗产业基地等。
欧阳康教授在第63期中提出湖北面临的三大“攻坚战”与当前的重要问题,认为在“疫情阻击战”取得初步成效后,“复工复学战”和经济发展战”将成为主要战场,需要作出积极谋划。研究院学者们积极应对,针对即将到来的复工复学潮积极谋划,贡献自己的力量。董慧等人在第34期中对于复工过程中企业应注意的具体事项,提出了“一理”、“二有”、“三区”的复工防疫细则,即企业要贯彻“安全复工、保障员工生命健康理念”,湖北省各企业复工复产要“有条件”、“有流程”,设立疫情缓冲区、感染区与健康区等区域确保安全生产。郭林等人在78期中提到湖北企业复工复产势在必行需要国家层面和湖北层面的双向支持,国家层面上其建议:加大对湖北企业稳岗复工的支持,包括保障各项政策、劳动力、企业、消费倾斜。湖北层面上则需要:1、用好用活国家优惠政策,助企业减负稳岗;2、建立工作动态监测上报机制,指导企业有序分批复工;3、主动加强与劳务输出大省接洽劳务合作;4、开通复工复产绿色通道;5、做好复工人员生产生活安全保障。程新宇在第79期中认为疫情当前更应该稳住人才留住人才,提出了转为危机的人才战略,具体包括:1、要优化硬环境,提供就业机会;2、优化软环境,让人愿意在鄂生活;3、尽快开展多渠道线上线下招聘会。
四、疫情防控中的国家合作和国际援助
关注新冠肺炎世界疫情形势,共同战“疫”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新挑战。研究团队持续关注国际疫情态势并及时提出我国对策建议。欧阳康、贾平、雷瑞鹏在1月31日的第1期中既提出了应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加强国际合作问题,认为,1、我国应继续保持开放姿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善治高度与国际社会展开积极互动,学习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建立全球公共卫生共识。2、对世界卫生组织做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定表示理解。3、积极参与全球公卫预警和反应系统建设,履行自身国际卫生领域的公法义务。4、将公共卫生安全提升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进一步加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国家制度建设,提升国家应对重大疫情与公共卫生的治理能力。5、要继续全力抗击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6、及时启动修订相关配套性法律,明确责、权、利和各项程序,开展各项研究,强化监督实施体系,理顺各项体制机制,为全面提升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做出积极探索。
随着国际疫情的发展,欧阳康、贾平、雷瑞鹏在第54期对目前国际疫情态势的数据特征和存疑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应对建议。1、保持和提高疫情数据和流行病学、临床等数据的透明度,建立健全数据国际共享机制。2、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包括医药物资和医疗技术指导在内的援助;和世卫及其他国家一起,为这些国家筹措资源、完善监测体系、迅速开展能力建设,分享经验数据,防范疫情蔓延。3、在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冲击下,宁可局部预凶和用力过猛,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一些主要国家的疫情问题做出研判,实时评估其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后果,并采取措施,防范疫情影响我国相关地区,造成反复。4、对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成为“国际大流行”(Global Pandemic)做好心理准备和政策预案。5、注意舆情问题,呈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避免出现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信息透明的指责。
随着国际疫情进入大流行,欧阳康等人在第66期中指出全球疫情蔓延所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并提出必须找到有效应对全球疫情蔓延的主线和抓手。报告认为,在当下我国应当密切关注朝鲜-伊朗(中东)-非洲(撒哈拉以南)为轴线的疫情动向。并以分报告的形式对朝鲜、伊朗、非洲等地区的情况作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应对建议。
刘成斌、刘露等人在第91期提出应停止妖魔化国外抗疫,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与全球协作意识。报告指出:1、要倡议公众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机构应当号召全球公民为抗击疫情进行国际化募捐与捐赠定向资助活动。2、开展国际化、全球性的创伤修复治疗服务活动。3、号召艺术协会开展全球抗击疫情的艺术创作活动,并及时向全球宣传。4、规划并开展系列性国际救援行动,还要提前规划疫情后期要协助和服务侨资侨属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
面对疫情在全球蔓延的态势,只有世界各国共同担当,积极进行国家合作和国际援助,不断探索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新路径,才能早日取得全球战疫的最终胜利。
五、重点人群帮扶和心理援助
新冠疫情造成了众多家庭失去亲属,给社会及民众带来了巨大伤害。对此,郭静、欧阳康等人在第94期中建议,政府应对失亲家庭给予关注,做好如下干预善后工作:1、民政部门尽快专门出台有关文件和实施方案,制度合理标准,做到有法规可依。2、对此类人群做经济状况评估。3、普适性善后工作:提供心理援助、资金救助和医疗健康服务等。4、特殊性善后工作:对于直接因新冠肺炎失亲家庭提供加强型服务;对因公失亲家庭提供重点照顾服务;为特殊失亲家庭提供针对性的社会服务。5、辅助配合性工作:民政、教育部门开展人口动态统计工作;司法部门做好法律援助服务;妇联部门开展再生育关怀。
杨婷、熊新燕、刘成斌在第98期指出,受疫情影响,我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困难程度都发生了变化,需采取精准帮扶措施。1、将因疫返贫人口纳入帮扶范围,对因疫主要劳动力病亡家庭和社区给予补助。2、将因病致贫家庭及时纳入医疗救助体系。3、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村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创业就业。4、对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低保对象等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中感染新冠肺炎者,加大救助力度。5、加强对因疫情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老年贫困人口的走访探视和提供帮助。6、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帮扶,保障其顺利开展线上学习。7、对外出务工农民工和滞留重点疫区的外地贫困人员给予补助。8、对因疫短期贫困、潜在贫困的家庭或人口,采取专项扶贫行动进行精准帮扶。9、对因疫收入骤降或支出骤增的短期贫困人口,放宽各类贷款的还款期限。10、对城市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口提供就业扶持。
疫情期间,全国医疗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缺和紧张,非新冠肺炎病人出现了“就医难”问题。对此,马娟娟、刘成斌等人在第53期建议:1、分级、分类诊疗,合理高效利用医疗资源;2、灵活调整国家分级医疗体系,发挥民营医院等医疗资源;3、通过线上门诊、长处方、省外就医,避免就医过程的交叉感染;4、保障线上医疗、跨省医疗的医保报销需求。刘智勇团队在第29期提出:1、鼓励有条件的药店提供线上购药配送服务;2加大药店间合作,确保药物充足供应;3、加强抗疫期间线上售药监管和价格调控;4、鼓励社区视情况组织药品集中采购。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医护人员和各级工作人员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因此,郭林、曾福星在第49期中提出,应强化对医护人员和各级工作人员的心理关怀:1、医疗机构应实行科学工作和休息机制,注重人文关怀,必要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2、防疫政策制定和实施、医疗物资的配置和使用需符合医疗规律,社会应给予医护人员充分信任、理解和支持。3、强化对医护人员和各级工作人员的物质奖励和职业发展支撑。4、由医师、社会工作者等组成心理关怀队伍,向各级工作人员提供心理关怀。5、应重点关注感染风险大、工作强度高的一线群体的关怀奖励。
疫情发生期间,高校学生在学习、毕业和就业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张妍、雷光辉、章劲元等在第80期提出若干建议:1、学校应制定多种方式的毕业论文答辩预案,加强论文撰写指导;2、关注湖北地区毕业生求职和就业诉求,合理调整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政策,并加强就业信息发布;3、开发完善网络学习平台,加强对教师的使用指导;4、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5、跟踪重点学生的身心状态,提供心理咨询和网络问诊服务。
六、疫情防控促进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
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对重大疫情能力整体薄弱,我们需要反思和审视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体系,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化“危”为“机”,推进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欧阳康、贾平和雷瑞鹏在第1期中指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一贯履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公法上的义务,在当前的复杂形势下,尤须保持开放心态,审时度势,将公共卫生安全提升为新时代国家安全战略,推进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治理效能。
欧阳康、贾平和雷瑞鹏在第40期中指出促进我国公共卫生治理现代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树立公共卫生安全理念,确立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战略。2、完善顶层设计,重塑中国当代公共卫生治理体系。3、大幅提升公共卫生政府投入,补齐民生短板,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4、营造多元利害相关方参与的机制。5、改革公共卫生科研和教学体制,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治理人才培养机制。6、积极促进和深化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改革积极的、建设性的参与者。
徐顺清在第82期中指出在整个疫情的发展过程,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和不足,为此他提出以下策略:1、建立适应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的公共卫生体系运行机制。2、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过硬、多学科交叉、能打胜仗的公共卫生队伍。3、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医疗结构和卫生管理部门的基础建设。4、基础和前沿相结合,日常工作和突击应急相结合,创新公共卫生工作阵地。5、加强全民公共卫生科学知识普及、打造思想文化建设高地。
以上是宏观战略层面的布局,在中观建设层面,汪宏波和李奕在第87期中指出综合性医院应对重大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理能力是衡量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医疗救治能力的重要体现。综合性医院在此次疫情中也暴露出了相关问题,综合性医院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建设和发展:1、加强专业机构建设,强化人才队伍配备与培训。2、统筹医用设备调配使用,做好物资储备管理。3、强化传染病预警体系建设,完善联防联控机制。4、完善应急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及预案。5、做好环境改造与院内感染防控。6、完善应急管理的评价机制及激励机制。
在微观操作方面,欧阳康和罗迪在第70期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决战“疫情阻击战”、部署“复工复学战”、谋划经济发展总体战,发挥好大数据和智能决策对于“应急管理和社会安全运行”的支持作用,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应尽快构建湖北省“应急管理与社会安全运行”仿真实验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建立省市应急管理和社会安全运行保障协调机制。2、将仿真实验室作为省域社会运行大数据中心(管理平台)。3、成立湖北省应急管理与社会安全运行专家团队。4、成立仿真实验室技术联盟。该仿真实验室联合国家治理研究院“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工作坊和武汉大学胡瑞敏教授团队,在第89期发布了《城市分级解封风险代价计算与最优解封方案分析报告》,首次通过仿真实验,对武汉实现分区分级分时解封提出了对策建议,发挥了积极作用。欧阳康在第100期提出了关于高校及早实施差异化复学复研战略在复工复产和经济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建议,主张将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体系,构建起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与生活幸福内在一体的社会发展体系。
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抗击战役中,我国政府、社会和人民在困难中不断积累对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经验和智慧,相信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从容应对各种公共卫生难题,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