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有条闻名遐迩的老街昙华林,是在六百五十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公里。它的南面是花园山,北面是螃蟹甲,西对凤凰山,螃蟹岬山脚下是沙湖,凤凰山西边面临长江,三山两水包夹,一条古街穿行其间,小街两侧的房屋依山建筑,从高处看,重叠的屋顶,参差的楼阁,山麓洋屋,梧桐小院,条石台阶,随处可见,形成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特色。这种偏离闹市的布局,让人感觉行走在底蕴厚重的历史长廊里。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1220m,宽3~5m。1946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北中医学院到仁济医院叫昙华林;从仁济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l946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1861年,汉口开埠,西方诸国宗教渗入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意大利、英国、美国、瑞士、瑞典等国的传教士纷纷来此传教、办学、施医、居住。留下了大量具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教育建筑、宗教建筑、名人别墅、医疗机构、民居街巷。使得这条老街成为当时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见证。
武昌昙华林,自吴禄贞花园山聚会开始,历经共进会刘公领导设计“辛亥首义旗”——九角十八星旗,刘静庵、张难先组织反清革命团体日知会,熊十力创办的反清“黄冈军学社”,梁耀汉创办的“群学社”,陈独秀到文华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并与李汉俊、陈潭秋一起传播马克思主义,贺龙率20军奔赴南昌起义前线,周恩来、郭沫若领导武汉成为中国抗战文化之都。昙华林成为近代民主革命与党的红色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县华林是武昌旧建筑的历史名片,是湖北省革命活动的策源地之一。先后留下了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林育南、萧楚女、黄负生、刘子通、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毛泽东、刘仁静、刘伯垂、包惠僧等早期党的领导人的活动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