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下辖武昌农讲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起义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等五处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是风云1927年的重要见证。场馆总占地面积32122.41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1081.72平方米,展厅面积10395.44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年接待观众223万人次以上,每年举办、引进、输出展览10多个,举办社教活动50余次。博物馆现已成为征集、收藏、保护、研究武汉地区近现代文物、革命文物、党史文物和展示大革命史、中共党史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综合性博物馆,更是大革命史和武汉地区党史的研究中心。是武汉地区红色景点最多、内涵最丰富、资源保护最早、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现已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圣地、纪律教育的基地和红色旅游的胜地。
武昌农讲所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校舍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
农讲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周恩来题写“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名。农讲所建筑主体为四座传统砖木结构建筑,斗拱与榫卯保存完好,基调为青瓦灰砖,均建在平均高约1.2米的高台上,走势沿水平面延伸,与正门处于同一中轴线上,第一排房间自西向东依次为总队部、常委办公室、教务处、庶务室、总务处、医务室等,第二排房间自西向东依次为小教室、大教室、小教室,第三排二层楼房为学生寝室,第四排为膳堂。一、二排间有风雨回廊相连,三、四排之间亦然;二、三排之间有一面积4800平方米的大操场,使农讲所内部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将教学区与生活区间断开来。
1957年,为缅怀和宣传毛泽东在农讲所的丰功伟绩,武汉市文化局提出筹建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1958年6月,经中共湖北省委批准,成立纪念馆筹备处,进行原建筑的原状陈列调查和复原修缮。1959年筹备工作完成,1963年4月4日正式开放。198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武昌农讲所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武昌农讲所旧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农讲所旧址房屋系砖木结构,木结构部分易受自然侵蚀和白蚁危害,因此需定期对木质部分涂漆保护并请有关科研部门长期防治蚁害。自筹备建馆以来,共进行了9次不同程度的修缮,以保证旧址的正常开放。
武昌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旧居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青砖灰瓦,四周为硬山榍头风火外墙,大门为单坡屋檐,墙体有门楣装饰,朱红色的板门上装有门钉、门钹。占地面积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36平方米,院内三进三天井,内隔断均为木质板壁和隔扇门窗,后檐有门,贯通呼应。地面装有石质双钱式地漏,厅堂中有亮瓦,采光充分,净空很高,体现了对武汉气候特点的适应,具有典型江南民居风格,体现了武汉地域建筑特点。正门额上木质红色横匾,上有郭沫若同志题写的“毛泽东同志旧居”七个金色大字。
原建筑在1954年因修建武昌儿童公园而被拆除。1967年武汉市革委会决定对建筑进行重修复原。1967年2月,旧居修复工程开始筹备,邀请了陈玉英(毛泽东家保姆)、郑益健(郑家钧,夏明翰夫人)、曹云芳(罗哲夫人)杨开智(杨开慧兄长)、李一纯(农讲所音乐教员)、许文煊(杨开慧同学)、周文南(毛泽覃夫人)、钟皿浪(农讲所军事教官)等老同志及当年房东、邻居举行座谈会回忆房屋原貌。同年8月基建完工。
2001年国务院公布武昌毛泽东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旧居被中宣部等七部委公布为全国百个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中共五大会址暨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纪念馆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中共五大会址位于武昌都府堤街20号,原为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始建于1918年,占地面积约7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11平方米,内有7栋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即临街门楼,马蹄形教学楼,小礼堂、风雨操场(学生下雨天上体育课的地方)和教工宿舍。1922年至1927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湖北地区共产党组织负责人陈潭秋在此居住,以教书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这里一度成为湖北革命运动的指挥机关。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纪律检查机关——中央监察委员会,即中纪委的前身在此诞生。同年5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会址建筑为中西合璧的武汉近代教育建筑,既吸收了西方教会学校建筑元素,也体现了具有地域特征的传统建筑风格。学校当街为二层门楼,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上有巴洛克式花雕,入口两侧开间二层各设一小阳台,铁花栏杆。进入门楼,右侧有一组马蹄形建筑,由3栋砖木结构平房组成,呈三面围合型院落,合院中有一六角亭。这组建筑为内廊式布局,设有互相连通的通廊和环绕建筑四周的游廊。建筑内设有推拉式玻璃窗和荫蔽式通风气窗,体现了对武汉气候特点的适应,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整体色调为青瓦灰砖红柱。
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对陈潭秋烈士开展早期革命活动的武昌高师附小旧址进行修缮,开辟《中共五大历史陈列》和《陈潭秋在武汉历史陈列》2个陈列室,批准成立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即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的保护利用,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10月在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亲自关心下,武汉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建设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将都府堤打造为清末民初风格一条街,将紧邻五大会址对面的武昌公园打造成都府堤红色主题公园,使都府堤片成为历史风貌文化区。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于2007年11月30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的建成,使民主革命时期党在国内召开的六次党代会会址纪念馆形成了完整的宣传系统,为研究中共五大历史提供了良好平台,推动了中共五大历史和中国大革命史的研究。使得农讲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共五大会址即陈潭秋烈士早期革命活动旧址这四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重要意义的革命旧址,集中展示在417米长的武昌都府堤街,构成了国内大城市中少有的党史文化景观一条街。该工程的完成,使革命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文化建设与旧城区改造完美结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旅游品牌。
武昌起义门旧址位于武昌首义南路,原名“中和门”,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武昌首义爆发后,革命党占领并打开中和门,迎接城外部队入城,在城楼布定大炮轰击总督府。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1912年,改名“起义门”。城台主体占地890.8平方米。城门高7.1米,宽5米,城门上方嵌有长方形石匾,上刻叶剑英题写的“起义门”三个金色大字。城楼高11.3米,是穿斗歇山顶式的双层建筑,飞檐凌空,两侧是高大厚实的带箭垛的灰色城墙。整个建筑庄重雄伟,极为壮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展是在中央纪委、湖北省委高度重视下,在湖北省纪委、武汉市委领导下,由武汉市纪委主持建设的全面展示党的纪律建设光辉历程的专题性展览。展览从全党全国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纪律建设的历史脉络。近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5件(套)文物资料,700多幅珍贵高清历史照片,全面呈现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纪律建设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
武汉革命博物馆对外开放有复原陈列26处,基本陈列11个,其中“探索与奠基——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历史陈列”荣获第十二届(201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推介优胜奖;“”纪律建设永远在路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荣获“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